烟花秀事件给文旅发展敲响警钟 反思生态平衡之道!蔡国强烟花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,也为各地文旅发展敲起警钟。在追求文旅产业繁荣的同时,如何避免破坏环境,实现二者和谐共生,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。
律师魏增解读了其中涉及的环保相关法律问题。对于喜马拉雅山燃放烟花表演涉嫌破坏环境的问题,《环境保护法》、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、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》和《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性比较密切。目前来看,该烟花燃放地点不在自然保护区,且经过当地政府多次会议研究,评估认为不会影响周围野生动物,不会破坏生态。当地生态环境局也回应称烟花燃放活动手续合规、未破坏生态。如果这些信息属实,则可能该烟花燃放行为未违反相关法律。但如果信息不实,烟花燃放活动的行为人及相关主管部门将承担法律责任。
然而,《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》第三十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“山林、草原等重点防火区”禁止燃放烟花爆竹。从新闻视频画面来看,烟花燃放地植被特征属于高山草甸,因此被认定为在草原燃放烟花爆竹的可能性很大。当地公安机关是否会按照《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》对相关人员作出行政处罚还有待观察。
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,也是亚洲水塔,保护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整个亚洲的水资源安全。一方面,当地有关部门应当严格依法履行职权,制止可能破坏环境、影响生态的行为;另一方面,作为社会公众,也要加强环保意识,限制和减少在青藏高原的人为活动,尤其避免组织商业活动对其环境造成消极影响。
当地举办烟花秀可能是为了带动文旅发展,但这也引发了关于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之道的反思。在发展文旅产业时,规划环节至关重要。不能仅因一时经济利益冲动批准项目,而应邀请多领域专家全面评估当地生态承载能力,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、适度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。例如,对生态脆弱的高山草甸、珍稀动植物栖息地,应设立严格保护红线,杜绝任何可能破坏生态的文旅活动;而在生态相对稳定的区域,需合理控制开发规模与游客数量。
开发过程中,要积极探索生态友好型的文旅模式。可以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,开发文化体验游项目,如日喀则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、传统手工艺制作等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,通过VR、AR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领略当地自然风光,减少实地游览对环境的干扰,实现“云游”。
监管与维护是确保文旅与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。政府部门应完善监管机制,加强对文旅项目从立项到运营全过程的监管,严格审查项目的环保措施是否到位,对于违规行为要严厉处罚。同时,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,实时掌握环境变化,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。
蔡国强烟花事件提醒我们,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,只要规划科学、开发合理、监管有力,就能实现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兼得,让美丽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文化资源世代传承。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